作者:
时间:2022-01-14
来源:国家信访局
大
中
小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坚持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作为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聚力打造“朔城街坊”社会治理品牌,全面整合基层资源,建立由管片民警、网格员、巡防队员以及志愿者等力量组成的360支总计4413人的“朔城街坊”队伍,按照区级统筹、街道牵头、部门协调、社区直管方式,建立多渠道预防、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化解的工作机制。
“朔城街坊”金牌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
前移关口,多渠道预防建好多元化解“岗前哨”
朔城区充分发挥“朔城街坊”队伍铺在一线、接触面广的优势,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访前、成案前。推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小组建设,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党员包片联系制度,常态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全区642个网格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苗头隐患快速上报、信访问题及时研判、化解工作提前介入,真正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效能。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朔城区以三级综治中心建设为依托,按照“实体化建设、实战化运作”理念搭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相继推出预约服务、“专家门诊”、视频咨询、流动窗口等便民举措,实现法律服务“窗口化”,有效提高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律师服务、法治宣传的能力和水平,为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全区14个乡镇(街道)已实现法律服务站全覆盖。
联动发力,多主体参与奏好多元化解“交响曲”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朔城街坊”矛盾调解员、义务巡防员、感情联络员、综治信息员、政策宣传员和文化活动组织员的“六大员”职能作用,实行依法调解、精准调解、联合调解、品牌调解。在区信访局设立“访调对接”中心,将医患、环保、劳动争议等专业调解组织纳入中心。以交通事故、校园纠纷、土地承包、医患矛盾4个专业调委会为依托,探索建立警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行调对接的行业调解工作机制。在3个条件成熟的派出所建立“警调超市”,组织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新闻媒体记者、擅长群众工作的退休人员等多方力量参与调解工作,矛盾纠纷当事人可自主选择信得过的调解人员进行调解。同时,建立由32位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优秀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朔城街坊”金牌调解员人才库,为信访事项化解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依托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综治信息系统等网络智能化平台,在14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以及5个警务工作站等地建立远程调解中心,实现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与调解人员“三方对话”。根据调解工作需要,金牌调解员可以应邀参与远程法律指导及心理疏导等服务。实行远程调解以来,共开展在线调解12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起。
着力打造个人品牌调解室,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成效,目前,已建成“春花调解室”“细雨调解室”“老骥调解室”等6个品牌调解室,在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朔城街坊”金牌调解员、个人品牌调解员落实“以奖代酬”,对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的调解员予以相应奖励。
强化举措,多维度化解亮好多元化解“效果牌”
深化“街坊的事街坊议、大家的事大家管”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理念,以基层社会治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为依托,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带动乡风文明、弘扬良好风尚。以“德法讲堂”的形式,由“朔城街坊”队伍把“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低头不见抬头见、握手言和情义深”等德法相融思想观念传导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小区。同时,推广“街坊公约”,引导村民向上向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养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氛围,消除“信访不信法”的误区。充分发挥村(社区)自治组织调解矛盾纠纷的优势,定期组织“朔城街坊”队伍开展法律法规、信访业务、调解技能等专题培训,把总结典型案例与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紧密结合,做到取长补短、学用相长,重点提高调解人员“真正查清事实、真诚倾听诉求、真心找准症结、真情化解纠纷”的“四真”能力,形成多方参与、合力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的良好局面。